2005年1月7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知识产权这道国际门槛浙商该怎么跨越?
省高院副院长童兆洪专门调研并支招
本报记者 余春红

  本报讯 绍兴有一家企业,被法国一家公司起诉了9次。这家企业的遭遇浓缩了浙江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取得长足进展的背后潜伏的另一种状况——国外诉讼正日益成为浙企在海外大展身手的拦路虎,其中被诉侵犯知识产权是最主要的一道门槛。如何跨越这道门槛?省高级法院副院长童兆洪在大量的调研后,专门写出了调研报告,为浙企支招。
  省高院国际司法协助中心的法官发现,近3年来由他们协助送达的国外诉讼文书明显增多,浙企频频在海外成为被告,这个现象引起了省高院副院长童兆洪和该院知识产权庭的极大关注。去年上半年,童兆洪挤出时间专门对此作了调研。
  调研之初,童兆洪和助手经过统计发现,从2002年到2004年2月,我省企业国外被诉的案件有120件,共有72家企业当了被告,且每年都在增加。而有详细资料记载的52起诉讼中,因侵犯知识产权的有35件,占68%。专利侵权、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等司法诉讼手段成了发达国家企业构筑贸易壁垒的新策略。
  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和上门走访,我省企业怕应诉、不会应诉的种种情形凸现出来。针对这个情况,童兆洪在题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经营的门槛》的调研报告中,为我省企业提出了三条应对之策。
  “面对”,这是童兆洪在调研报告中提出的首要对策。他告诉记者,知识产权是企业在全球化经营中的必修课,回避是下策。目前在其调查过的35起案件中,应诉的只有寥寥8件,但这8件中胜诉的有2件,庭外调解4件,还有2件未结。这很能说明应诉的重要性。
  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应用中,积极利用知识产权文献资料,绕过国外的知识产权技术封锁,这是第二条对策。童兆洪说,企业必须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也要学会和掌握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则,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除了对企业自身的要求外,童兆洪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外援”不可或缺,有关部门应当构建相关的信息通报网络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咨询平台,来为企业服务,为财力有限的中小企业设立应诉互助基金,以在经济实力上与一些国际大公司抗衡。
  除此之外,针对目前我省律师队伍中熟知国外诉讼法律人才匮乏的情况,童兆洪提出应构建专门的法律服务平台,外贸主管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要培养一批能走上国际诉讼舞台的专门法律人才,从而消除企业找不到合适的诉讼代理人的尴尬。
  “浙企海外竞争需修好知识产权这门课”,1月5日,童兆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关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发挥‘三合一’作用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国外知识产权诉讼,改变被动挨打局面的出路。”